健走新知

Knowledge

打麻將吞銀杏抗失智 醫師:不如多運動

2020/02/12
    不少人深信鼓勵老人家多打麻將、吃銀杏健康食品,有助於預防與改善失智症,但醫師表示,近年有研究發現,銀杏雖可能具療效,卻也疑似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就現有科學證據來看,多運動、多和朋友來往,恐怕才是最有效,且副作用與風險最低的防治方式。
預防藥物效果有限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表示,許多家屬都盼望只要有一顆藥丸,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至今在預防失智上,藥物不是沒效,就是療效很有限。
銀杏會提高中風風險
以家屬詢問度前幾名的銀杏為例,因具抗凝血效果,被認為有助預防中風,且具有抗氧化效果,可能有助預防失智。但去年國際期刊神經學上所發表的一項追蹤研究卻發現,規律服用銀杏雖可減緩輕度認知障礙惡化為疑似失智症,但竟也提高了中風風險,令醫界大感意外,原因還待進一步確認,但此一潛在風險已獲得注意。
此外,傅中玲指出,維他命E、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降血脂藥物(statin)類藥物、雌激素(Estrogen)等藥物,因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及安全性的考量,目前不建議使用在失智症的治療上。
每天散步一小時見效
       傅中玲表示,綜合現有各種科學證據分析,要預防失智,運動與活躍的社交生活最有效、證據也最充足。根據耶魯大學學者研究發現,每天散步一小時,就能有效預防失智。一般認為,運動有助於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包括增加腦部血流,可保護神經元,並減少類澱粉斑塊病灶在腦部沈積。
集體的晨間體操、氣功、太極拳等活動,因兼具社交功能與運動功能,更建議老人家可以多多參與。這些活動,不僅有更強的科學證據支持,副作用與風險更是小得多。
許多人以為打麻將可預防失智,傅中玲則不鼓勵。一方面是因為打麻將坐著不動的時間太長,過於靜態恐不利失智症防治。同時,腦部認知刺激活動,對於預防失智症還不確定是否有效,對於是否能改善已罹病者的病情,更是缺乏證據。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標籤: 運動 健康 失智

我要留言

每天走30分鐘 有效提升記憶力

2018/04/27
banner1
想要提升記憶力,不妨每天花一點時間出去走走
       研究發現,步行運動能有效提升心肺耐力和腦部海馬迴容量,可以增進老年人的記憶功能。
       
       永和耕莘醫院長期照護部運動治療師吳孟恬表示,隨著年齡老化,腦部的海馬迴容量逐漸縮小,這跟老化的記憶功能衰退有關,但是可以透過有氧運動來提升記憶功能。她指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曾刊登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Erickson, K.I.(艾瑞克森),針對120名55-80歲身心健康的銀髮族進行運動訓練研究。
       
       艾瑞克森將120位銀髮族分成兩組,一組是只做伸展運動的控制組,另一組則是步行運動的實驗組,其中步行運動組從每次只走路10分鐘開始,每週逐漸增加5分鐘,直至第7週後維持40分鐘步行運動;反觀伸展運動控制組則進行與步行組相同時間的運動,包括伸展、平衡及抗阻力運動。
       
       所有受試者在運動前、運動後6個月,以及運動後一年,都接受記憶功能、心肺耐力及腦部磁振造影掃描評估。結果發現,走了一年的步行運動組左側海馬迴容量平均增加2.12%,右側海馬迴容量也增加1.97%;但是只有做伸展運動的控制組則在一年後發現雙側海馬迴容量皆明顯萎縮1.4%。
步行也有助改善心肺耐力
       吳孟恬說,艾瑞克森的研究還發現,步行運動有助於改善心肺耐力,提升最大攝氧量7.78%,且可以有效改善「空間記憶」的功能表現。
        吳孟恬指出,目前醫界在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主要是從有氧運動、地中海飲食、認知訓練、改變生活習慣(有良好的情緒、睡眠及抗壓性),以及社交活動等方面著手;步行等有氧運動已被證實可以提升認知功能(包括執行功能、記憶能力及專注力等)。她建議銀髮族,不妨逐步養成每天步行運動30分鐘的習慣,比較沒時間的人也可以分段做每次10分鐘,每天累積30分鐘。運動強度可依個人能力執行,例如70歲的年長者可用220減年齡(70)再乘以60%-70%,所得的數字(每分鐘90-105下)即是個人在從事中度有氧運動時,建議的每分鐘心跳率。
20180427091040250-2

資料來源:4/22 自由時報    標籤: 健走 失智 記憶力

我要留言

不想失智?跟著神經內科醫師這麼做

2017/05/25
想預防失智,從大腦抗老開始。長期投入失智症研究的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表示,國內外已有多篇研究證明,運動和少吃可預防失智,所以她不開車,能走路時盡量選擇走路,飲食上也不過量,且從事「動腦」工作,也可讓她保持大腦思緒清晰。她只感嘆工作太忙,無法有更多時間運動,但她會想辦法努力達成。
1609147954if87y
傅中玲表示,關於運動防失智的研究非常多,證據最充足,她建議從中年開始定期運動,且要有一定強度,不能只是「散步」,至少運動完心跳應達每分鐘130下,腦子不萎縮,老年失智機會就較低,所以英文有一句俗話就是「現在抽不出時間運動,以後就會抽出時間生病。

有研究指出,走路開始變慢是身體和大腦情況變差的表現,所以不能把走路慢當作「老」的表現,可能智能也跟著下降了。不過傅中玲笑說,當發現自己走路變慢別擔心,可以訓練自己邊走路邊思考,例如走路的同時算數學,或是「七步成詩」,這種雙重訓練是用來幫助帕金森氏病人,且確實有成效。

至於「健腦」活動能幫大腦抗老嗎?傅中玲不遲疑地說「會!」雖然健腦的研究證據沒有運動來得強,但她舉例,北榮長期帶領長輩閱讀、彈奏樂器、下棋等,這些能夠動腦思考的活動,確實發現有效預防長輩失智。另社交活動也有健腦成分存在,喜歡參加社交活動的長輩也比較不會失智。

國外有研究報告指出,從事動腦工作的人,比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人,更不會失智。不過傅中玲對此研究抱保守態度,她說,畢竟從事動腦工作的人薪資待遇較高,較富裕的人可能愈有錢有閒運動保養,所以研究結果當參考就好。

傅中玲坦言,失智的危險因子幾乎都會從中年開始累積,所以從中年就要矯正不利因子,例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對老年失智都有影響。可惜男性不如女性重視健康,常在健康出狀況後才後悔。

曾有小鼠研究發現,只吃一般食物量7成的小鼠,其壽命比吃正常食物量的小鼠來得久,也就是小鼠吃得少,但活得久且有活力,後來用猴子做實驗,也有類似發現;結論認為要長壽,飲食量就不能多。雖然機轉目前不清楚,但有一派學者認為,暴飲暴食要用更多能量來消耗,壽命當然就不長。

傅中玲表示,上述實驗有參考價值,因肥胖本來就是一種慢性發炎,對腦子比較不利,且當血壓和血糖過高且失去控制,長期會產生許多併發症,誘發失智機會也高。當然,瘦成皮包骨也不好,她建議每天飲食吃七到八分飽,但營養一定要均衡。

談到飲食營養,傅中玲表示,多蔬果、多白肉的「地中海飲食」已證實有防失智效果,和台灣的紅肉飲食習慣不同,建議蛋白質攝取可改魚肉為主,蔬果也應多吃;另有研究發現喝咖啡也可防失智。

中研院最新研究也發現,印度失智人口少,可能是因咖哩內的「薑黃素」幫大忙,不過傅中玲說,依流行病學角度來看,印度平均壽命低,所以失智人口才少。

傅中玲表示,國人對飲食營養很瘋狂,經常有新研究出爐,就瘋狂吃某種單一食物,但食物應多樣性攝取營養才是,若想從食物中得到某種單一營養成分,還不如從「藥物」攝取來得穩定。她建議,對於健康食物,可以多吃一點、多喝一杯,不需要強迫狂吞狂喝。

至於抽菸、酗酒及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中風機會,失智風險也跟著增加。而且睡覺時間是大腦清除類澱粉蛋白的時間,一旦熬夜作息大亂,類澱粉蛋白堆積,情緒易憂鬱,晚年失智風險也增。

資料來源:元氣網 2016/9/13

標籤: 健走 運動 失智 阿茲海默症

我要留言

越走越長壽!擺脫中風、失智、心臟病

2017/01/17
根據《歐洲心臟協會》研究,持續追蹤69名年紀介於30-60歲,有運動習慣包含走路、慢跑、間歇運動或是高強度訓練的人,發現這些人比沒運動的人增加3-7年的壽命。
Image-446-1
走路的好處
根據《mercola》網站報導,走路有助於減緩老化,對於任何年紀的人都有幫助,倫敦聖喬治心臟病基金會與醫學院教授 Sanjay Sharma表示:「我們無法阻止老化,但我們可以延緩老化的時間,像是90歲時外表仍停留在70歲;運動有助於延長3-7年的壽命,同時有助於維持大腦認知預防失智」。走路的好處從反面來說,就是「減少坐著的時間」,一天坐著超過八小時會增加90%的機率罹患糖尿病,以及增加罹患心血管與癌症等其他致命的健康問題。另外有研究發現,每個小時起來走動兩分鐘可以延長33%的壽命,根據《英國國家健康組織》的建議,每天走一萬步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

每天走30分鐘的好處
1.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2.有效控制血壓血糖
3.維持正常體重避免肥胖
4.讓心情保持愉悅
5.預防骨質疏鬆
6.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風險
7.減少胰島素抗性(治療糖尿病)
8.幫助睡眠
9.促進血液循環


如何養成走路習慣
一開始可以先從較短時間開始,配合適合自己的速度,日後可以依個人狀況,逐漸增加速度與距離。你可以試著每天花20-30分鐘的時間走路,許多人會說太忙、沒時間,但其實靠改變平時習慣就可以了!像是不搭電梯改走樓梯,提前一站下車走到目的地,或是利用午休抽空到外面走一走;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發現身體變得比以往更輕盈、思緒加快,體力也會比以前好上許多。長期走下來有助於促進身心全面健康,想要活得更久的人,一定要趕緊加入「走路」的行列!

資料來源:每日健康2016/11/4

原文出處:mercola

 

標籤: 健走 健康 失智 心血管疾病 阿茲海默症

我要留言

不想失智?跟著神經內科醫師這麼做

2017/01/09
        想預防失智,從大腦抗老開始。長期投入失智症研究的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表示,國內外已有多篇研究證明,運動和少吃可預防失智,所以她不開車,能走路時盡量選擇走路,飲食上也不過量,且從事「動腦」工作,也可讓她保持大腦思緒清晰。她只感嘆工作太忙,無法有更多時間運動,但她會想辦法努力達成。

        傅中玲表示,關於運動防失智的研究非常多,證據最充足,她建議從中年開始定期運動,且要有一定強度,不能只是「散步」,至少運動完心跳應達每分鐘130下,腦子不萎縮,老年失智機會就較低,所以英文有一句俗話就是「現在抽不出時間運動,以後就會抽出時間生病。」
AK9O1443
        有研究指出,走路開始變慢是身體和大腦情況變差的表現,所以不能把走路慢當作「老」的表現,可能智能也跟著下降了。不過傅中玲笑說,當發現自己走路變慢別擔心,可以訓練自己邊走路邊思考,例如走路的同時算數學,或是「七步成詩」,這種雙重訓練是用來幫助帕金森氏病人,且確實有成效。

        至於「健腦」活動能幫大腦抗老嗎?傅中玲不遲疑地說「會!」雖然健腦的研究證據沒有運動來得強,但她舉例,北榮長期帶領長輩閱讀、彈奏樂器、下棋等,這些能夠動腦思考的活動,確實發現有效預防長輩失智。另社交活動也有健腦成分存在,喜歡參加社交活動的長輩也比較不會失智。國外有研究報告指出,從事動腦工作的人,比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人,更不會失智。不過傅中玲對此研究抱保守態度,她說,畢竟從事動腦工作的人薪資待遇較高,較富裕的人可能愈有錢有閒運動保養,所以研究結果當參考就好。

        傅中玲坦言,失智的危險因子幾乎都會從中年開始累積,所以從中年就要矯正不利因子,例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對老年失智都有影響。可惜男性不如女性重視健康,常在健康出狀況後才後悔。

        曾有小鼠研究發現,只吃一般食物量7成的小鼠,其壽命比吃正常食物量的小鼠來得久,也就是小鼠吃得少,但活得久且有活力,後來用猴子做實驗,也有類似發現;結論認為要長壽,飲食量就不能多。雖然機轉目前不清楚,但有一派學者認為,暴飲暴食要用更多能量來消耗,壽命當然就不長。

        傅中玲表示,上述實驗有參考價值,因肥胖本來就是一種慢性發炎,對腦子比較不利,且當血壓和血糖過高且失去控制,長期會產生許多併發症,誘發失智機會也高。當然,瘦成皮包骨也不好,她建議每天飲食吃七到八分飽,但營養一定要均衡。

        談到飲食營養,傅中玲表示,多蔬果、多白肉的「地中海飲食」已證實有防失智效果,和台灣的紅肉飲食習慣不同,建議蛋白質攝取可改魚肉為主,蔬果也應多吃;另有研究發現喝咖啡也可防失智。中研院最新研究也發現,印度失智人口少,可能是因咖哩內的「薑黃素」幫大忙,不過傅中玲說,依流行病學角度來看,印度平均壽命低,所以失智人口才少。傅中玲表示,國人對飲食營養很瘋狂,經常有新研究出爐,就瘋狂吃某種單一食物,但食物應多樣性攝取營養才是,若想從食物中得到某種單一營養成分,還不如從「藥物」攝取來得穩定。她建議,對於健康食物,可以多吃一點、多喝一杯,不需要強迫狂吞狂喝。

        至於抽菸、酗酒及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中風機會,失智風險也跟著增加。而且睡覺時間是大腦清除類澱粉蛋白的時間,一旦熬夜作息大亂,類澱粉蛋白堆積,情緒易憂鬱,晚年失智風險也增。


資料來源:元氣網 2016/9/13

標籤: 健走 健康 失智 阿茲海默症 帕金森氏症

我要留言
讀取中...